2021 年 10 月 14 日,央视纪录频道首播的六集纪录片《我们如何对抗抑郁》,引发强烈社会共鸣 —— 播出当晚微信后台两小时涌入 3 万条留言,医学专家深夜加急回复 100 条互动。作为中国首部全方位解读抑郁的大体量纪录片,它既填补公众认知空白,更成为观察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重要窗口。
纪录片历时两年制作,聚焦国家卫健委明确的四大抑郁症高危群体:青少年、孕产妇、老年人、高压职业人群。每集 25 分钟以鲜活故事解构抑郁成因,无冰冷术语堆砌。
青少年困境尤为突出:北大学生苏麒曾是母亲骄傲,大二因抑郁住院;高中女生钟华将患病经历转化为实践课题。这些案例印证北大六院黄悦勤团队发表于《柳叶刀》的结论 —— 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 6.8%,18-34 岁青年最焦虑。纪录片点出教育内卷下,“做事的人” 对 “存在的人” 的异化,是青年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。
孕产妇的产后抑郁打破 “母职幸福” 刻板印象,揭示其与激素变化、睡眠剥夺、社会支持缺失相关;对老年抑郁(关联老龄化、慢病焦虑、孤独感)和高压职业人群(折射 996、职场竞争)的关注,亦呼应《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》政策导向。
纪录片还探索对抗抑郁的完整生态链。专业治疗层面,通俗介绍认知行为疗法、抗抑郁药物、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手段,如 “阳光型抑郁” 患者小鱼用 “大脑不分泌快乐物质” 直白解释病情。更呈现药物外的康复路径:作家蔓玫与抑郁 “共生” 汲取创作灵感,摄影师张楠邀患者拍摄实现互愈,提炼出 “放下、陪伴、爱好、社会支持” 的可操作指南。
对 “病耻感” 的直面具里程碑意义:90 后患者安安公开分享病情的勇气,与部分父母的回避形成对比,广州医科大学周亮教授 “孩子抑郁不丢人” 的观点,既是慰藉更是观念启蒙。
其价值远超科普,成为国家心理健康政策的传播载体。2020 年《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》中 “重点人群干预” 要求,借案例变得可知可感。北京安定医院王鹏飞医生观察到,更多年轻人主动寻求心理帮助,“对精神科不避讳了”。
纪录片间接推动防治社会化,倡导的老年抑郁纳入 “健康中国 2030”、企业建心理疏导机制等理念逐步落地,片中学校、社区的实践,也为《健康中国行动》提供基层样本。
总导演史慧所言 “镜头里的每一位都让人感动”,道出众患者的先行者意义。当抑郁不再是禁忌,“生物 – 心理 – 社会” 干预模式普及,中国心理健康事业便迈出关键步。这部纪录片,无疑为对抗抑郁点亮了重要航灯。